4.26 Flask 1.0 正式发布,详细情况参考 Flask官方网站。
从2017年初开始做 web 相关的 Python 项目,当时非常犹豫,到底是选择 Django 还是选择 Flask,最后还是选择了 Flask,因为比较轻,比较好扩展。也非常的 Pythonic,优雅。
4.26 Flask 1.0 正式发布,详细情况参考 Flask官方网站。
从2017年初开始做 web 相关的 Python 项目,当时非常犹豫,到底是选择 Django 还是选择 Flask,最后还是选择了 Flask,因为比较轻,比较好扩展。也非常的 Pythonic,优雅。
最近公司 IT 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了,上周开始业务中台的需求启动,今天 DevOps 的计划也准备开始试点。
有时候想想,学习编程已经三十多年了,小学时候的 Basic,初中时候沉浸在 LOGO 语言中,以及后来的 dbase 和 foxbase 这些。五年前的技能都被淘汰了,IT 世界发展的太快。但是这份初心却始终不变。我还是很喜欢编程。所以就继续喜欢吧。有时候很多东西难以说清,或许就是那么多年了,即便我没有太高天分,也毕竟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和努力,总不至于太差。
开始一个新的项目,查了一下版本记录,最早是2016年4月就开始研究了,思考了那么久,还是要给自己一些压力。之前的 fish_base 项目功能虽然简单,但是从 sphinx 文档到之后 CI,都在努力学习中,然后这个项目也准备做的好一些,之后能够开源,让更多人收益。做一个基于半自然语言的报表生成工具、数据分析工具。
知行合一,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悟。
道理都懂,但是就是碰到事情自己就控制不住。
第一层次,是不知。也就是不知道这样做好不好,由着自己性子,有时候要争个明白。很遗憾,我觉得自己以前和大多数人都是这个状态。
第二层次,后知。当时不知道,事后一想,有反思之意,这比钻牛角尖好一些了,虽然还是后知后觉,但是比不知好了很多,这个阶段需要历练很久。
第三层次,念不起。因为念不起,自然不争执,但是迷茫,如何行,为何这样,如何是好。
第四层次,知而行。对于认知的事物,已经达到了格物致知的程度,道理都懂,并且可以坚持。
第五层次,知不行。很难,要坚持做一些事情还好,但是要坚持去不做一些事情,改变一些习惯,谈何容易,多少人能够戒烟,能够减肥,更不要说思想层面了,所以,知其然后不行,又突破了。
第六层次,先知。窥一斑而见全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身修为我以为最高境界。
本人只在第二第三层次,不知推断是否正确。
时至今日,很多支付用户对微信和支付宝的提现收费仍不习惯,虽然费率不高,却也影响体验。当初巨头公布政策时,给出的理由是——向用户免费的同时给银行付费,成本压力太大,不得已而为之。分析人士则各执一词,有人认为是巨头圈禁用户的理由;有人则澄清支付机构的确微利经营。
巨头们既然公开讲了,应是实情,但缺乏公开资料,普通用户很难一探究竟。借着汇付天下公布招股说明书,里面的信息足够我们去验证这个问题。另外,通过“解剖”这家支付机构,对大量信息“细嚼慢咽”后,关于第三方支付,我们还能了解很多“不向外人道”的细节。
扫码支付的攻城略地
2014年前后,围绕线下扫码,监管、银联、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多方之间发生过不少摩擦。进入2016年,各方开始统一认识,力推扫码支付。2017年,扫码支付在线下场景中隐隐有“一统天下”之势。
下面我们通过汇付天下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对这一过程做个简要复盘。
汇付天下的支付业务主要涵盖POS、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和跨境支付四种。大家平时通过POS机进行刷卡,都可归到POS交易项下;大家通过电脑进行的支付,被称为互联网支付;通过手机、PAD等移动设备进行的支付,比如扫码支付,称为移动支付;涉及到资金跨境流通的,称为跨境支付。
从交易量数据看,2015年-2017年,总的交易量从4486亿元增至11400亿元,其中,POS交易量由1560亿元下降到557亿元,互联网支付缓慢增长,而移动支付则从891亿元增长至7577亿元。进退之间,移动支付迎来爆发式增长,POS交易却在迅速失去领地。
扫码付是移动支付的大杀器,“侵入”的场景早已经从小商户渗透到大商场、中高档饭店和酒店,并迅速改变着消费者的线下支付习惯。就笔者的观察来看,身边不少人已经习惯了一部手机搞定一切消费场景。
消费者习惯的变化倒逼银联和银行做出改变,对扫码付由排斥转为拥抱。2016年,银行和银联相继推出扫码产品,之后,背负“击败扫码付”使命的云闪付,在APP中也集成了扫码功能,全新升级为所谓的银行业“统一APP”。
从收费水平上看,移动支付远高于POS和互联网支付,2017年为千分之1.6,即交易量1000元向商户收费1.6元,从结果上看,为汇付天下创造了12亿的营收。
对于未来行业趋势,招股说明书也做了预测,2018年-2021年,移动支付有望保持年均39.4%的增速,到2021年,交易量总额达到368.8万亿元。
得移动支付者,得支付天下。
支付机构头上有两座大山
在各种报道中,支付机构都是微利经营的,巨头们热衷于收购支付牌照,醉翁之意不在酒,没指望靠支付赚钱,他们看重的是支付背后的账户体系和数据沉淀。
是什么原因导致支付机构赚不到大钱呢?从汇付天下数据看,有两座大山,分别是渠道伙伴和银行、银联等清结算伙伴。下面详细说明:
1、渠道佣金
从销售成本结构来看,向渠道合作伙伴支付的佣金及费用是大头,2017年为8.3亿元,占比71.7%。
这里的渠道合作伙伴,主要是1800家ISO网络,即线下商户渠道拓展代理商。资料显示,除了网贷、航空票务等垂直行业外,汇付天下主要通过ISO网络拓展小微商户。截至2017年末,共发展1800家ISO网络,累计拓展小微商户580万户。此外,2017年汇付天下开始尝试SaaS渠道,发展了10家合作伙伴。
渠道佣金的背后是获客成本,在互金行业,一直存在获客贵的问题,支付机构也不能免俗。
从趋势上看,随着越来越多的C端巨头涌入B端,通过ISO网络拓展小微商户的成本还会进一步提升。
2、银行和银联手续费
第二块成本为处理费,是指向银行和银联支付的费用。作为收单方,支付机构先行从商户那里扣除费用,然后按照既定比例支付给银行和银联。2017年,汇付天下这块费用支出为1.9亿元,与16亿元的支付业务收入相比,占比约为11.88%。
这么看,这块费用并不算高,为何支付巨头把提现收费的原因归结到银行身上呢?
汇付天下主要服务B端商户,提供的各类服务都是收费的;而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机构而言,有大量的C端个人用户,早期都是靠着免费策略提高用户体验的。比如账户提现、信用卡还款,一边对客户免费,一边继续向银行和银联缴纳手续费。虽然只有千分之一,积少成多,也颇为可观。
撑不下去后,把收费归结到银行身上不能算错。提现收费后,好多人都不提现了,客观上看,倒也算提高了用户粘性。
另外,自监管明确表态支付机构不得通过补贴等方式“扰乱”竞争秩序后,市场猜测巨头们的红包大战将告一段落。节约下来的数亿营销费,是否会重新用于提升用户体验呢?
3、其他费用
除此之外的其他销售成本还包括:客户实名认证而向第三方数据供应商支付的费用、支付终端采购成本、支付终端折旧成本、金融科技服务成本等,总体上看,这部分费用占比较低,不再详述。
支付机构主业不挣钱,靠什么盈利?
对于支付机构,市场还有一个关心点,那就是备付金利息收入问题。一直有一种传言,认为支付机构主业不挣钱,就靠吃用户的备付金利息活着。是这样吗?2017年1月,央行曾发布支付机构备付金新规,提到“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不向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计付利息”。当时,不少分析人士担心,不再对备付金计息后,支付机构的盈利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汇付天下的数据显示,2015-2017年,备付金利息收入分别为2610万元、3830万元和6160万元,对应的税前利润分别为355.4万元、1.4亿元和1.55亿元,占比从734%降至40%。可见,备付金利息的确是一块重要的利润来源。
2017年12月,央行宣布在2018年4月前将备付金集中存管的比例提高至50%,意味着支付机构一半的备付金利息被拿去。
怎么办呢?发展增值业务。
我们常常讲,支付搭建了账户体系,沉淀了用户数据信息。基于这些数据,支付机构可以开展多元的增值业务,花样很多。以汇付天下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账户管理系统:为网贷平台和电商平台开发企业级账户管理系统,集成充值、提现、分账、记账等功能,可无缝对接客户现有业务平台,亦可接入第三方货币基金产品,引入余额理财功能。部署账户管理系统会收取一次性服务费,以及对维护、更新系统、验证服务收取年费等。
2、客户验证服务:支付机构花大价钱(如汇付天下2017年支出2370万元)进行用户实名认证,可以通过为网贷平台提供客户验证服务适当变现。截至2017年末,汇付天下为超过1500家互联网金融提供商验证超过2780万账户持有人身份。
3、流量变现:2017年是贷款业务大年,汇付天下推出了SuPay贷款超市,向网贷平台推介小微商户,并获得佣金。截至2017年末,累计推介45000家小微商户,当年助力发放小微商户贷款2.69亿元。
4、风控能力输出:据称,2013年以来,汇付天下累计积累超过1000亿条支付相关的结构化且可分析的信息,截至2017年末,已经开始向华夏银行输出风控能力。
数据显示,2017年,汇付天下共实现金融科技服务(增值业务)收入8430万元,同比增长43.86%。从金额上看,已经超过了备付金利息收入。
所以,央妈关上备付金利息这扇门,支付机构则打开了增值业务这扇窗,怎会活不下去?
风险提示
最后是风险提示时刻。
招股说明书中,单就风险因素提示,汇付天下便密密麻麻列了32页。一方面,是为了免责,履行充分告知的义务;另一方面,支付行业的确变数很多,财报数字反映的只是静态的经营成果,市场竞争却瞬息万变。
当C端被充分挖掘,B端也迟早成为红海,从来就没有护城河。对企业而言,需要不停地增长、不停地寻找新方向,IPO只是打响了发令枪。
对于个人,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所谓的人生新阶段,也都只是新的起跑点。佛家有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时间川流不息,现在即未来。